什么是旱涝急转?旱后转涝易诱发怎样的极端灾害?为什么干旱后再遇强降雨,致灾风险增大?
旱涝急转是什么?
“旱涝急转”指在前期无降水或降水偏少,且已出现旱情的情况下,紧接着在短期内发生高强度降水并形成洪涝的气象水文事件。它是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现象之一。
为什么要重视旱涝急转引发地质灾害?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王运生表示,“旱涝急转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高,主要原因是斜坡土体发生了变化,干裂的土体更容易被降雨启动,那么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就更容易发生。”
“干旱使土体水量的蒸发,使土体收缩、开裂。如果遇上强降雨或者久雨,就会有大量的降水快速渗入地下,如果降雨发生在斜坡地带,土体比较厚,触发地质灾害概率就大。”
在地质环境比较脆弱的地方,也容易因旱涝急转诱发地质灾害。王云生介绍:“比如川西地区的类黄土。这些地区由于汶川地震、九寨沟地震等强震作用,坡体震裂并未完全愈合,再加上此次干旱,坡体表层垂直裂隙。在这种情况下,秋汛一来,就比原来更容易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他还表示,此前四川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如,2010年宜宾长宁干旱之后就出现了群发式岩溶塌陷。“岩溶地区上面的覆盖层久旱后干裂不断加深,旱后雨水就顺着裂缝渗透,漏斗底部饱水后呈塑流状(像稀饭一样),流入落水洞,土洞的扩大形成地表塌陷。”
“旱涝急转”容易引发哪些次生灾害?为什么干旱后再遇强降雨,致灾风险增大?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符娇兰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形成这种山洪,泥石流、滑坡这种次生灾害,同时有可能这种小流域的河水水位会突增,可能会让人猝不及防。
旱涝急转急就要看前期干旱主要发生在什么地方,如果干旱区域降水正好又比较强,然后发生在山区,那这种风险会更高一点。
应急管理部防汛抗旱司三级调研员谭巍表示,长期的干旱会带来很多影响,尤其是影响流域内的植被、调蓄、雨水下渗,这些产流汇流的条件。而且从气象统计规律上看,极端气候条件会引起极端气象变化,长期干旱之后发生降雨,降雨强度往往较大。
也就是说,在同样的降雨总量条件下,带来的变化会更为剧烈,表现出来就是洪水来得更快更猛,造成的灾害也会更大。
此外专家提醒,长期干旱会给人带来渴求降雨盼水的心理预期,让人对暴雨洪水产生麻痹思想,特别是忽视山洪暴发带来的危险,需要特别引起重视和克服。
“南旱北涝”现象,是否会成为未来新常态?我们应如何应对?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主任王国复表示,所谓“南旱北涝”,其实指的是一种非传统的气象特征,但具体到不同年份、季节和区域上,它又是不太准确的。
例如,今年以来我国存在南北两条雨带,中部的江淮流域、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则高温干旱严重。而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有19场区域性暴雨,其中18场在南方。我们在谈论极端灾害趋强趋重,频次高的同时,更要关注区域差异性。
另外,今年高温也出现了与往年不同的特征,不仅整体上强度很强、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而且多地夜晚温度也达到33℃及以上,这是相对少见的。
因此,针对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新的非传统气象特征和不断加剧的灾害风险,各地有关部门要切实建立新的防灾减灾思维,真正具备气象灾害风险的识别意识,不断更新、发展风险评估模型,去适应新变化。
比如旱涝急转风险识别就有一定难度,因为发展太快。这种形势下,各地政府一定要“打好提前量”,做好预案并及时动态调整,快速应急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