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干燥剂和加热包存在不少安全隐患。食品干燥剂除了不能误食,也不能放在水里,自热食品加热包使用时,覆盖过紧也有可能引发爆炸。
那些被干燥剂所伤的孩子
2018年
湖南省吉首市一8岁男童吃完零食后,将食品袋中的干燥剂放进了有水的饮料瓶里,瓶子膨胀爆炸,孩子的右眼被碱性液体侵蚀,眼球被溶。
2015年
江西省上饶市一名5岁孩子,将食品干燥剂打开后,不慎溅入眼睛里。经诊断,孩子的双眼眼球、眼睑烧伤。
2013年
江苏省一位初二学生不相信干燥剂遇水能爆炸,在与同学一同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手臂被爆炸时溅出液体烫伤。
2011年
山西省太原市一名初三学生将一包食品干燥剂放进了保温杯。不久保温杯突然爆炸,该学生右眼基本失明。
干燥剂和自热食品加热包的工作原理
目前食品企业使用的干燥剂大体为两种,硅胶干燥剂和生石灰干燥剂。除这两种外,还有蒙脱石干燥剂、氯化钙干燥剂、纤维干燥剂。硅胶干燥剂无毒无味,无腐蚀和污染,可直接与食品、药品接触,但成本偏高。生石灰干燥剂具有成本低、吸潮能力强和加工简单等优势,仍然是干燥剂市场上的主流。
自热食品加热包是将生石灰作为原料,利用生石灰遇水发热的特性加热食物。目前,我国的民航系统已经全面禁止携带自热食品上飞机。前不久,广西出台的铁路安全管理条例也明确规定,禁止在动车上使用自带加热功能的食品。
干燥剂和自热食品加热包遇水实验
实验一:含大量生石灰的干燥剂遇水升温最明显。
相关实验人员准备了两个空水碗,分别倒入50毫升矿泉水。测温计上显示,碗中温度为26摄氏度。随后,实验人员在两个碗内分别倒入含少量生石灰的干燥剂和含大量生石灰的干燥剂。
静置10分钟后,含少量生石灰的干燥剂的碗测得温度为26.5摄氏度;含有大量生石灰的干燥剂的碗内出现气泡,测得温度为32.5摄氏度。
实验二:含大量生石灰的干燥剂高温时发生爆炸。
实验人员把含少量生石灰的干燥剂倒入容量350毫升的矿泉水瓶内,之后注入100毫升矿泉水。静置几分钟后,水瓶无明显温度变化。
随后,实验人员把生石灰含量较多的干燥剂放入水瓶后,很快水瓶内开始冒气泡,水慢慢变得浑浊。仅仅几分钟,水瓶的温度就上升到了112摄氏度。此时,水瓶底部已经变形。
当瓶内温度达到117摄氏度时,爆炸发生。实验人员测得爆炸瞬间最高温度为121摄氏度。
虽然只是一个矿泉水瓶,但半径8米范围内都留下了爆炸后的碎屑。瓶身整体还保持完整,但瓶底已经被炸出了一个洞。高温产生的热量就在这里喷出,最终形成了爆炸效果。
实验三:将自热食品加热包放置在开放环境中加热。
在通风良好的室内,实验人员将加热包单独放在食物的包装盒中,向盒内倒水。在加水后的1分钟左右,有毒气体探测器就检测到一氧化碳浓度为每立方米20.8毫克,5分钟后,红外线热感测温枪的显示数据攀升至75.8摄氏度。人类只要在一氧化碳浓度保持为每立方米24毫克的封闭环境下呆上8小时,就会发生头晕目眩等不适症状。
实验四:将自热食品加热包放在密闭环境中加热。
实验人员将自热食品加热包内部物质倒入空的矿泉水瓶内,并注入一定量的水,摇匀后迅速拧紧瓶盖,放置在室外空旷的水泥地上。
静置20秒左右,矿泉水瓶内部的液体反应剧烈,瓶子向外膨胀,底部完全变形凸起。随后,瓶子底部出现孔洞,瞬间喷出高压蒸汽。
日常预防措施和急救方法
1.避免接触。在给孩子零食时,一定要将其中的干燥剂取出来,放在远离孩子的地方。
2.当皮肤被生石灰灼伤后,应先用手绢、毛巾揩净皮肤上的生石灰颗粒,再用大量清水冲洗。切忌先用水洗,因为生石灰遇水会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热量灼伤皮肤。清洗的方法可以用冷水进行清洗,或者是用硼酸水来进行清洗,原理是酸碱中和反应。
3.不慎误食。建议立刻饮水、牛奶及蛋清。不能单纯饮水,这样会造成消化道的灼伤,牛奶和蛋清可以与生石灰反应。紧急处置后,应立即送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