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与自救:尽量向高处转移
1.暴雨天气防范要点
暴雨来临前,应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停留至暴雨结束。暴雨中的安全地方是指牢固的建筑物,地势较高的建筑物。
如果暴雨已经开始,自己所处的地方存在危险,应尝试联系家人,告知自己的具体位置。
如果在家中,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准备一个应急包,里面包括少量高热量食物(如巧克力)、饮用水、塑料水瓶、保暖衣物、常用药品,并准备发送求救信号的用具,如哨子、手电筒、旗帜甚至颜色鲜艳的床单。
2.内涝形成后的自救方法
受到内涝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向高处转移。在已被洪水包围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船只、门板、木床等,进行水上转移。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高墙,暂时避险,等待援救,千万不要独自游泳转移。
发现高压线铁塔倾倒、电线低垂或断折,要远离避险,防止触电。
3.被积水围困不要轻易采取转移行动
专家分析,水灾中人员失踪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洪水流量大,猝不及防;二是不了解水情贸然涉险。所以,水灾来临,切忌在流动的水中行走。仅15厘米深的水流就足以把一个人冲倒。
如果不得不涉水,应选择不流动的水域,手持长棍探测前面的地面是否安全,水深多少等。
户外遭遇突发性山洪或水流倾泻,首要的自救方式是选择避难所。一般应选择就近、地势较高、交通较方便及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方。
在城市中,内涝避险大多可依靠建筑的平坦楼顶,地势较高或有牢固楼房的学校、医院等。
若被困于郊区,现场没有能躲水的建筑物,则应尽量往高处转移,比如,爬到树上等待救援。
水灾户外避险,切记远离电线杆、高压线铁塔等电力设施,以规避触电危险。
此外,要保持冷静和快速反应能力,观察和避开可能突发山洪的路段。
即便水灾过后也不能放松警惕,不能饮用不明水源,因为水中可能有汽油、下水管污物、泥浆等,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发生内涝或水灾后,不要立即回到家中或水淹区域,因为水势退后,斜坡多的地方还可能发生滑坡等次生灾害。
洪水过后,一定要清理所有被水浸泡过的物品,因为上面可能残留有下水道的污物和化学元素。
4.家中内涝积水应对措施:因地制宜“小包围”
地势低洼的居民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比如,砌围墙,大门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
低楼层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安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
一旦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漏电导致人员触电。
家中积水较深、已危及人身安全时,应迅速向屋顶、高楼等处转移,找到被困地的制高点站立,等待救援。
如果被洪水围困,寻找门板、洗衣盆、衣柜等作为逃生用具。
如果无法逃脱,将大家的手机集中起来,只留一个开机,等待救援,这样能尽可能长时间寻求外界救援。
如果通信工具无法正常使用,应该使用烟火、光照、燃烧衣物等方法,让救援人员知道你的所在地。
内涝成因与解决方案
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
除了强降雨之外,不透水面积增加、侵占湖泊洼地和排水沟道、外洪顶托、老的排水设计标准偏低和设计不当、排水和排涝标准之间存在衔接盲区(即超过室外排水设计标准的暴雨积水难以进入排涝河道的问题)、应急管理措施不够完善等,也是导致城市暴雨内涝致灾的重要原因。
解决城市暴雨内涝问题需要吸收先进理念和经验,综合考虑雨水下渗、蓄滞利用、排泄和减少废水排放、雨污分流及污水处理回用等措施,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逐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对新建城区,要严格按照新颁布的排水及排涝设计标准规划实施到位,避免再添增量。对已建城区,要在进行内涝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分出轻重缓急,逐步实施排水防涝工程达标建设,逐步减少存量,这也是解决城市内涝的难点。
目前,已建城市的排水管网能力多数都小于排涝河道的外排能力,相对而言,更应先行解决城市排水管网能力不够的问题。同时,应抓紧研究解决现行城市排水和排涝设计标准之间存在的衔接盲区问题。
完善警报系统,及时发布强降雨预警
2009年4月11日,英国成立了洪水预报中心。该中心综合利用气象局的预报技术和环境署的水文知识,就强降雨可能引发地表水泛滥风险发布预警。
该中心强降雨预警向郡一级发布,并帮助地方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对洪灾,主要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网站向人们发布警告。
启动可持续排水系统建设计划
2010年,英国政府启动了可持续排水系统建设计划,要求所有新开发和重新开发的地区认真考虑减少排水压力。
建设这个系统旨在管理地表径流的流速和流量,从而减少城市水灾和水污染的风险,同时缓解污水收集网络的压力。
主要通过四种途径“消化”雨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压力:
1.对雨水进行收集,将屋顶、停车场等处流下的雨水就地或在附近用水箱储存起来再利用。
2.源头控制,新开发和重新开发项目都要确保尽可能将地表水保留在其源头,方法是建设渗水坑、可渗水步道,以及进行屋顶绿化等。
3.定地点管理,即把从屋顶等地方流下来的雨水引入水池或盆地。
4.区域控制,利用池塘或湿地吸纳一个地区的雨水。
基础设施建设应考虑洪灾的影响
2007年英国洪灾期间,受冲击最大的就是基础设施,即公路、电力、饮用水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
调查发现,基础设施受影响严重的原因是当初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并未充分考虑洪灾风险。因此,城市在进行基础设施规划时,要考虑各种可能的影响,其中包括未来发生洪灾的影响。
日本政府规定,在城市中广泛利用公共场所甚至住宅院落、地下室、地下隧洞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调蓄雨洪,防止城市内涝灾害。
具体措施包括:
降低操场、绿地、公园、花坛、楼间空地的地面高程,一般使其较地面低0.5米至1米,在遭遇较大降雨时可蓄滞雨洪。
在停车场、广场铺设透水或碎石路面,并建设渗水井,加速雨水渗流;在运动场下修建大型地下水库,并利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作为水库调蓄雨洪。
在东京、大阪等特大城市建设地下河,直径10余米,长度数十公里,将低洼地区雨水导入地下河,排入海中。
为防止上游雨洪涌入市区,在城市上游一侧修建分洪水路,将水直接导至下游,在城市河道狭窄处修筑旁通水道;在低洼处建设大型泵站排水,排水量可达每秒200立方米到300立方米。
在城市中新开发土地,每公顷土地应附设500立方米的雨洪调蓄池。
大型的建筑还会建有独特的雨水再利用系统。比如,东京巨蛋体育馆就建有自己独用的大型雨水存积池,储集的雨水可用于冲洗厕所、消防、洗车和浇灌,一年由此可节约2000万日元水费。
设计应用首都圈外围排水系统
首都圈外围排水系统位于东京北郊的琦玉县春日部市国道16号沿线的地下。
该系统于1992年开工,2006年竣工,斥资24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0亿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其排水标准是“5年至10年一遇”,堪称“地下宫殿”。
该系统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组成,每个混凝土立坑有65米高(约22层楼)、32米宽,在地下50米深处,由6.3公里长的隧道串接而成,除此之外,还有一座巨型调压水槽,内有59根混凝土支柱,总贮水量为67万立方米,以1.4万匹马力的涡轮机达到最大排水量每秒200立方米。
为了保证排水道的畅通,东京下水道局从污水排放阶段就开始介入。
东京降雨信息系统——“东京Amesh”
该信息系统用来预测和统计各种降雨数据,并进行各地的排水调度。利用统计结果就可以在一些容易浸水的地区建设特殊的处理设施。比如,东京江东区南沙地区建设了一系列的雨水调整池和雨水储集管道来协助泄洪。
国外治理经验
英国
英国是受城市内涝影响较大的国家之一。
2007年的一场夏季强降雨造成英国发生大范围洪灾,并引发城市内涝,是英国近几百年来最大的一次水灾,造成了严重损失。英国政府从中深刻反思,不断探索和优化洪灾预防与管理手段,形成了以及时预警和科学排水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内涝预防体系。
日本
日本在1992年出台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