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火等级较低
我国古代建筑大多是利用砖木建造而成的,其材料也是以柏木、松木、杉木等木材为主,并且古建筑中的木材因长期干燥和自然侵蚀,表面会出现许多裂缝,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容易燃烧起来。古建筑立柱大多是由多根木料拼接而成的,外裹麻布,涂以漆料,斗拱、藻井、门窗等构件也是如此。这些构件的比表面积较大,发生火灾时,他们的燃烧速度相对较快,影响的范围也比较广。
古建筑内的所有木材都是传递火焰者,这便导致一旦古建筑发生火灾,就会迅速蔓延。我国古建筑多以木柱支撑屋顶,而屋顶又有大量木材加工而成的梁、枋、檩、斗拱、天花、藻井等构件。这种建筑构造类似于炉膛,燃烧条件良好。在火灾情况下,由于屋顶结实,内部热量不易散发,易发生“轰燃”。对于一些修建在高山上的古建筑而言,如遇火灾,火势蔓延的速度更为迅速,在短时间内就会形成立体焚烧。
防火间距不足
单体建筑种类丰富是我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并以此形成类型各异的院子。“廊院”和“四合院”又是院子规划的主要形式,无论是安全空间还是防火分隔,在这种格局中都相对缺乏,如果某一区域着火,得不到及时控制,便会导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情况。
各建筑之间缺乏相应的安全通道,也是我国古建筑的特点。一旦火灾发生,这样的构造也不利于人员的疏散。并且古建筑大都排列密集,一座建筑火灾的发生,将会牵连周边其他建筑。
地理位置相对偏远
我国基本上每个省市都会有自己的古建筑。为了方便僧侣的修行,一些庙宇、道观都会建在比较偏远的山区地带,一旦发生火灾,地形将会给当地的消防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
这些建筑中,大多缺少相应的消防水源,且消防设施相对落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火灾发生时的危险。一些建筑虽然设置了消防水源,但是扑救的困难程度也较高。
古建筑的道路普遍比较狭隘,其中一些还未修建车辆通行的坡道,消防车没有办法到达。古建筑在兴建过程中,通常只会设置少量进出口,还会安装相应的门禁设备,火灾发生时很容易出现踩踏。
人们防火意识不强 目前,多数古建筑已被作为宗教寺庙、旅游景点,与各地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成为风景名胜, 吸引着大量的游客。然而,游客素质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大、消防意识不强也严重影响了古建筑的火灾防范。此外,一些单位工作人员对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重视不够,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存在的火灾隐患不能及时进行整改,极易引起火灾。
管理与使用不够合理
一些古建筑的主管部门存在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的情况,在管理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安全管理。很多地区将古建筑当做旅馆、库房、饭店等使用,对火源的管理不够严格,存在线路开关随意设置、电线乱接的问题。
修缮期间易发生火灾
古建筑的修缮原则一直是“修旧如旧,以古为师”,尽可能保留文物建筑原貌。这样一来,有些时候会不可避免使用明火,易燃、可燃材料。因此,在修缮期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古建筑群中的修缮工程,应在四周筑墙隔离,修缮中所需要的易燃、可燃材料,应远离施工现场和古建筑群;
2.古建筑和文物单位的电气安装工程,须由实践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电气工程部门承担。安装工程结束后,须经供电部门和消防监督部门共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通电使用。
3.古建筑内、文物集中的库房、展室内的电线,必须穿管敷设。照明应用60瓦以下的白炽灯泡,严禁使用日光灯、水银灯照明。
4.古建筑物群内各个殿堂、庭院、文物集中的堂室施工期间,凡用电照明的,均应在室外安装开关箱,做到人离电断,其保护(险)装置严禁使用铜丝、铁丝、铝丝等代替。
5.严禁在文物古建筑单位内乱拉乱接电线,或增设照明设施,确有需要拉线时,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安装时应采用合格器材,不得架设在可燃、易燃物质的上方。
6.宗教活动场所使用的佛香、蜡烛、酥油、植物油等易燃物质,不能存放在古建筑物内,施工期间应尽量避开易燃品所在位置,或将易燃品暂时撤走。
7.集体颂经、礼拜时用的地毯、坐垫、跪垫用完后不能堆积在古建筑物内,避免其堆放过多聚热自燃,施工期间应放在殿堂之外的安全地带。
8.文物古建筑单位应认真落实消防安全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场所内的消防设施,加大防火巡查检查力度,定期开展消防应急演练和宣传教育培训。
古建筑火灾怎么防
提高耐火等级
在古建筑保护范围内不准堆放可燃、易燃、易爆物品和搭建可燃建筑,殿堂内不得用可燃材料分隔房间。
对重要古建筑的木构件部分宜喷涂透明防火涂料,以保留其原貌。对各种纺织品饰物应用阻燃剂进行防火处理。对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在不破坏原有格局的情况下,宜适当设置防火墙、防火门以隔成若干防火分区。
防止雷击起火
重要的古建筑必须安装防雷设施,如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和避雷网。
在易受雷击的部位安装避雷带或避雷针时,引下线不宜少于两根,其间距不宜大于18米。二类防雷古建筑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欧姆。三类防雷古建筑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欧姆。在每年雷雨季节来临之前进行检测维修,保证完好有效。
管控火源
在古迹的维护区域之中要认真做好火源管控工作,严禁在建筑体内使用煤气管线。对于生活区域内的炉灶等设施要确保其合乎防火规定。严禁游客在游览区域中抽烟。要管控好祭祀的香火等。香炉、焚纸炉应在殿堂门外的安全地方采用不燃材料设立,并有专人值班巡查。指定为宗教活动的殿堂如必须点灯,应固定在安全地点,把灯放置在玻璃罩内,并设专人看管。
完善消防硬件设施
根据古建筑内消防设备的具体配置,设定相应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细水喷雾灭火系统等,对于不具备配备灭火器条件的情况,则可用人防代替技防。针对殿堂等空间较大的建筑,可安装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以及火焰探测器等感测烟和火,针对具备较高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尤其是收藏了珍贵文物的区域,需安装高灵敏度的抽吸式早期烟雾报警系统或者光线探测设备,便于发现早期火情及时控制。针对小空间单体建筑安装点型感温探测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重点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建筑,可安装壁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倡导应用细水雾灭火技术,从而有效控制火焰蔓延,达到灭火目的。此外,还应在古建筑附近建设消防水池,设置消防水源,确保消防用水能够满足消防要求。还可设置推车式及手提式灭火器,并保证灭火器配制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确保电源合理使用
历年来火灾原因调查显示,电源的不合理使用是导致火灾的主要原因。国家有关部门明确规定,除砖和石结构之外,其他结构不可应用电灯等用电设备,如必须安装则不可使用强电;在进行电气接线设计时,应用的绝缘导线需为铜芯,并安装金属导管。同时,古建筑内的工作人员不可私自拉线,电线安装应远离梁柱等易燃构件;配线设置应确保每座殿内都安设单独的开关,方便控制电源。此外,灯泡功率不宜过大,以免超负荷用电,避免应用表面温度容易过高的加热类电器。如古建筑中需要使用临时照明设备,则应严格按流程进行用电审批,批准之后才可应用,应用时间以审批规定时间为准,不可超出。
加强管理 消除隐患
严格控制古建筑开设旅店、饭店规模。偏远地区的古建筑应设立消防站。
针对具有复杂设施以及大规模的古建筑群,在不影响其原有格局的基础上,进行防火墙或其他防火设施设置,如果其中一处出现火灾,便可在防火墙作用下隔离,争取消防救援时间。(由中国应急管理报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