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印象中的消防员都是赴汤蹈火的“超级英雄”,其实他们还是一群不为人知的“实验大咖”。在防火工作中,各地消防员纷纷通过实验的方式,为大家考证网络上流传较广的“消防小知识”的真伪,进一步普及消防知识,增强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
防晒霜 花露水 杀虫剂 个个易“发火”
夏季各种防晒霜和护肤品成为人们的必备品,很多驱蚊产品也成为家庭生活的日常用品。然而,这些看似没有任何安全隐患的日用品,如若使用不当,很有可能会引发意外事故,甚至闯下大祸。
江苏省扬州市消防支队对夏季用品进行了消防实验,提醒大家夏季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消防安全。实验人员现场进行了多次实验,来证实这些日用品易燃和助燃的危险性。
首先,实验人员拿出一张白纸在实验台上引燃,随后拿出一款常见的防晒喷雾,喷淋到纸上。当纸张遇到明火后迅速燃烧起来且出现爆燃现象。实验人员又拿出一瓶花露水进行实验,结果被喷涂花露水的纸张同样剧烈燃烧。
接下来的实验中,实验人员取出一罐杀虫剂,将试验台上一些可燃物点燃模仿灶台。用杀虫剂向火焰喷射,火苗随着罐中喷出气雾的轨迹扩散开来,形成一团火球。实验人员拿出一瓶指甲油,将其涂在勺子背面,靠近火源后勺子背面上的指甲油同样燃烧起来。
防晒霜、花露水、杀虫剂之所以可燃、易燃,是因为这些产品内大多含有可燃成分,并且有些产品可燃成分含量较高。烷类燃点又比较低,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此类产品遇到高温或明火时燃烧。
实验人员表示,日常生活中只要使用正确,意外就可以避免。
不要在高温环境下使用杀虫剂,更不要在有火源的地方使用。存放过程中,也应该避免这样的环境。使用化妆品和防晒品后,一定要等待一段时间再进入高温环境或者靠近火源,否则,易引发灼伤的意外。(由通讯员 胡雪芝整理)
烟头丢入垃圾桶 阴燃后蹿出火苗
一枚未熄灭的烟头真的会成为一场火灾的源头吗?为此,河北省唐山市消防支队专门进行了一场试验。
实验人员事先准备了一个垃圾桶,里面放入了报纸、塑料袋等生活中常见的杂物。随后,消防人员将一枚未熄灭的烟头扔进了垃圾桶。烟头落入废纸中,纸张接触烟头的燃烧部位后迅速开始阴燃,并冒出青烟。渐渐地,垃圾桶内冒出的烟越来越浓,废纸也因为阴燃被烧出了大洞。烟头扔到垃圾桶已经20分钟了,纸张只是阴燃,没有明火,难道试验失败了?就在消防人员有些疑惑之际,垃圾桶冒出的烟更浓了,且垃圾桶底部突然蹿出火苗,并迅速将塑料袋、废纸等杂物引燃。火势蔓延极快,仅数秒钟,试验用的垃圾桶便被烧化。消防人员快速拿来灭火器,将火扑灭。专家表示,烟头虽小,却是明火,因烟头而引发的火灾屡见不鲜。据测定,烟头的表面温度可达到200摄氏度至300摄氏度,中心温度可达到700摄氏度至800摄氏度,远高于常见的木材、纸张的燃点,乱扔烟头容易引发火灾。消防部门也提醒市民,吸烟后要及时将烟头掐灭,不要随意乱扔,更不要在易燃易爆场所吸烟。(由通讯员 郭世东整理)
高温暴晒 小心车内物品会爆炸
高温天气,人们大都喜欢待在有空调的房间里不愿出来。不过,大家的爱车却很可能还处在暴晒当中。当车辆处于高温时,许多物品很容易变成“炸弹”。
吉林省延边州消防支队的救援人员进行了实验。实验人员首先测试了地表温度,测温仪上显示地表温度为50摄氏度。随后测试员又测试了车体表面温度,仪器显示温度为60摄氏度,而车内被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竟为80摄氏度。这样的环境下,如果车内有打火机、空气清新剂、香水等易燃易爆物品又会怎么样?测试员从商店购买了5个不同品牌的打火机,将其中3个打火机放置在玻璃瓶内,2个打火机放在瓶外,在下午一点的时候放置在阳光下暴晒。一个小时后,瓶内的2个打火机已经碎掉,还有1个外壳也出现了很明显的裂痕而放置在瓶子外面的打火机仅出现微小的裂痕,在打火机的使用说明书上看到,上面标注的打火机使用环境为50摄氏度以下,空气清新剂的使用环境为40摄氏度以下,那么夏季车内的温度能够达到80摄氏度,这些易燃易爆品放置在车内就会变成一个个“炸弹”。空气清新剂、 碳酸饮料、香水、发胶、老花镜等物品都不能放置在阳光直射的高温环境下。(由通讯员 袁立鹏整理)
焊花四溅 分分钟起大火
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写字楼、工厂、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建造、居民房的装修等都离不开气焊气割施工作业,而气焊气割作为一项明火作业,操作不慎极易引发火灾事故。焊接和热切割作业为何频频引发火灾?此类火灾又是如何产生的?作业时应该如何避免失火?
浙江省宁波市消防支队在海曙区一待拆迁工地进行了一次焊接热切割作业火灾实验,还原了火灾现场。实验在开放式大厅内进行,施工人员在二楼对工字钢进行热切割,切割时飞溅出来的火星正掉落在一楼大厅的沙发、地毯上。切割作业进行到2分11秒时,地毯上冒出火苗。3分03秒时,火焰已经接近1米高,地毯周围环境温度达到105摄氏度。4分15秒时,火势伴着浓烟已覆盖整个一楼大厅。实验结束后戒备在一旁的消防员用水枪把火扑灭。
经实验得知,气割火花的喷溅颗粒温度为1147摄氏度,当离开气割源后会慢慢冷却,冷却的快慢与颗粒的大小、环境温度、风力等有关。颗粒离开气割点20秒内仍保持着8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高于一般可燃物的燃点。根据实验测试,在1.7米高的脚手架上进行气割作业时,火星飞溅距离达到6米,在实际操作中,切割吊顶等高空物体时,飞溅的距离范围更大,火灾危险性更大,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几率更高。
专家介绍说,焊接和热切割火灾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不然,生活中我们安装空调、防盗网、装修等,都离不开焊接和热切割。对于这种危险操作,需要做好火灾防范。
进行电焊、气焊等具有火灾危险的作业人员和自动消防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遵守消防安全操作规程。若违反规定使用明火作业或指使、强令他人违法消防安全规定,冒险作业引发火灾,将会受到拘留处罚,后果严重的,还将追究刑事责任。
高危场所和重要场所进行焊接作业必须经过安全管理人员批准,禁火区内未办理动火审批手续不得施工;进行施工作业前要了解周围的情况,了解火灾隐患的重点部位,清理焊接施工部位附近的易燃可燃材料,充分了解焊接物内部情况;装过易燃易爆物品的容器未经彻底清理不得进行焊接作业;密闭和有压力的容器管道不得进行焊接作业,不得在附近有明火作业的地点焊接作业。(由通讯员 颜杰、陈星璐整理)
冷冻食品直接入油锅 火焰可高达三米
冷冻食物放入热油锅中,是否真的会起火爆炸?江苏省扬州市消防支队做了一个实验。
为确保安全,实验选择在一个空旷的室外,同时实验人员穿戴好灭火防护服、头盔和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做好全面安全防护工作。实验人员将油倒入锅内,并点火加热。十分钟后,专用测温计显示油锅内的油温已经达到238摄氏度。实验人员从冰箱中取出事先准备好的冷冻鸡肉,用一根两米多长的竹竿将冷冻鸡肉放入热油锅内。放入鸡肉的一刹那,火焰从油锅内猛烈蹿出,焰高达三米,油锅内热油也四处喷溅。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放入冷冻食品的油锅喷射出三米高的火焰?专家介绍,冷冻食品从冰箱拿出后会带有大量的冰,冰在遇到高温之后瞬间汽化,发生了沸溢现象,此时又刚好被油锅下的明火点燃,就出现了实验中的爆燃。
油锅起火正确的扑救方法又是什么呢?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用锅盖盖住起火的油锅,起火的油锅一般都会因为缺氧而停止燃烧,另外,也可以通过放入大量蔬菜方法,降低温度来灭火。之后要迅速关闭燃气开关或者电源,检查确认安全之后才可以继续使用。(由通讯员 姚相宇整理)
氢气球遇明火等于炸弹
每逢节日,大街小巷都能见到印着各种卡通图案的氢气球,路过的孩子们都会缠着大人购买。家长也常常觉得气球是相对安全的玩具,殊不知,其背后同样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氢气球虽然十分好看,但这些氢气球遇到明火就可能变成炸弹。
那么氢气球到底有多大的危险性,吉林省延边州消防支队进行了一场实验。实验人员在市场上随机购买了5个氢气球。
为了保证实验者的人身安全,实验员穿上了能够抵抗1000摄氏度以上高温的避火服,手持一只氢气球随意地靠近火源。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一股火苗从氢气球中爆燃,氢气球立刻成了火球。与此同时,气球迅速熔化为液体滴落在地,散发出刺鼻气味。
随后,实验人员又对2只氢气球进行了靠近明火实验。实验人员发现,一旦明火靠近氢气球,氢气球就会成为火球。在氢气球燃烧完毕后发现,氢气球的燃烧物对地面的附着力很强。如果事发时当事人手拿氢气球,很容易导致手脸被灼伤。
实验人员提醒,如儿童玩耍氢气球时接近火源,或者附近有人吸烟都可能导致爆炸,而爆炸往往对人的面部损伤最为严重。孩子们在玩飘空气球时千万要小心,不能接触到烟头、暖炉、燃气灶等物品。
此外,氢气是易燃易爆的气体,即便遇到静电也会自燃。在车里或空间相对封闭的室内,如果有静电聚集就会产生火花,更容易造成氢气球自燃。因此,学校、家长要做好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监护工作。(由通讯员 袁立鹏整理)
可乐灭火不太靠谱
网传可乐能够有效灭火,为了验证可乐是否拥有灭火的功效,河北省唐山市消防支队的实验人员进行了一场实验。
实验人员分别准备了可乐、雪碧、茶饮料。实验开始后,身着防火服的实验员将火盆点燃,火苗渐渐蹿起。实验人员将可乐瓶盖拧开,用手堵住瓶口快速摇晃瓶身,对准火焰进行喷射。由于首次进行实验,效果并不显著。随后实验人员再次点燃火盆,改用雪碧进行了上述操作。经过短时间喷射,火焰被成功扑灭。之后实验人员又用茶饮料进行了实验,将茶饮料淋在起火点处,也将火浇灭。
专家表示,从实验结果来看,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有一定灭火效果。因为碳酸饮料用力摇晃后,会产生大量的泡沫,伴随液体喷溅,生成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可以隔绝空气并造成水雾的效果,变成简易的灭火器。因此,对于小范围的火情,可以用这种方法扑灭。但采用此类方式灭火要视起火类型、火势大小而定。一瓶可乐能使用几秒,且受压力、喷救距离等因素限制,只适用于扑救A类火灾,不可用于扑救油类火灾、电气火灾。利用这些物品灭火,需靠近火源,如无安全措施容易伤及自身。专家同时提醒,夏季在车上放置碳酸饮料十分危险,对行车安全构成威胁。(由通讯员 郭世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