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地处浙江“南北中心点、海陆交界处”“负山枕海”的特殊地形,形成了台风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客观条件。“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结构造成内陆山洪和地质灾害多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也导致台州市经常受干旱灾害影响。
该如何提升台风洪涝灾害科学防控和精密智控能力?近年来,台州将普查工作作为夯实基层基础、提升自然灾害科学防控能力的一项牛鼻子工程来抓。通过扎实推进常态化普查评估试点和全国县域普查成果应用试点工作,强化灾害风险的全过程管理,全力防控重大自然灾害风险。
城市大脑里的防灾减灾大数据 受访者提供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台州市在“台州城市大脑”框架体系下,建设市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数据中心,推动基础数据库互联互通。同时,充分挖掘本地区、本行业已有基础和日常业务工作情况,主动拓展普查成果在水旱、地灾、森林、海洋、气象、内涝等行业的应用渠道和应用方式,打造了地质灾害风险等级预报系统、“森林智眼”预警监测系统、“数字孪生”椒江、内涝治理在线平台、“海灾智治”、船舶修造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和自然灾害数字宣传展馆等20余个实用管用的应用场景。把风险普查成果应用与巨灾保险试点中,台风“杜苏芮”影响期间,全市7个县(市、区)因强降雨触发理赔,理赔覆盖率达70%,有效弥补了暴雨灾害带来的损失。
自然灾害的精准预警只是第一步,关键是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全市统一、科学、高效的实时智能调度。为此,台州市县两级同向发力,部门协同形成合力,推动普查成果转化应用从理念思路落地为实际行动。
台州市积极完善普查力量体系建设,鼓励各行业部门与相关单位签订长期技术服务合作协议,吸纳保险业务员、灾害信息员、青年志愿者等活动范围大、熟悉环境的群体,主动参与普查工作,织密社区风险隐患群防群治网络。同时,探索建立居民、社工、志愿者等多主体参与的“第一响应人队伍”和“救在身边”平战结合机制,实现邻里互助“零”距离。聚焦重点区域、重点地段、重点设备、重点人群,台州市还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AI智能分析等手段,构建巡查监视、激励督导等机制,提升重点对象常态化管理水平。
在今年台风“杜苏芮”和“卡努”防御过程中,根据气象预报预警和台风影响情况,台州市多部门协同联动,结合风险普查成果和日常隐患排查成果,制定救灾物资预置和抢险救援队伍力量前置方案,提前做好应急准备工作,为迎战台风打下坚实基础。台州市黄岩区平田乡有一处在风险普查中排查到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在第5号台风“杜苏芮”影响前转移人员,8小时后该区域发生小规模崩塌,有效避免了2户12人因灾伤亡。
做好常态化普查仅仅是起步,如何真正精密智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台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深入贯彻国家、省级有关要求,完善普查数据中心建设,探索普查成果应用在空间规划、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方面的有效路径,切实发挥普查成果在防范化解社会风险中的基础性作用,主动服务高质量发展,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加快成果转化,及时总结分享实践经验,进一步推动各有关部门切实把普查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把“常普常新”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