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急管理报】北京市扎实推进普查成果应用立足首都功能定位治理向“智”理转变

2023-07-13 16:51:15 来源: 中国应急管理报

  自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在国务院普查办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市各有关部门、各区攻坚克难,顺利完成房山试点“大会战”、全市调查和“一省一县”“一省一市”评估区划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市级评估与区划工作,全面推进区级评估与区划任务。同时,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扎实推动普查成果应用,促进各阶段成果应用落地见效。

  构建一体化减灾格局

  北京市制定印发《关于推进北京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普查成果应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成果及应用方向等总体要求,推进普查成果与重点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普查成果在服务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工程、重大活动保障中的应用,充分发挥普查成果对提升灾害防治基础能力的支撑效用。立足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提出了从决策层面、执行层面、社会层面三方面加强风险普查成果应用,辅助政府智慧应急下的自然灾害综合应急决策能力建设,实现主动应急下的多灾种综合风险协同治理,构建全民应急下的政府—社会—公众一体化减灾格局的普查成果应用工作建议。

  该市普查办将普查成果有机纳入《北京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办法》《北京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总体实施指南》,以及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内容。制定《北京市城市安全风险评估三年工作方案(2022年—2024年)》,要求建筑、城市管理、水务、交通、商务、文化、旅游、应急管理、体育、园林、教育、医疗、养老、物业14个行业领域充分应用北京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在已开展20万家社会单位风险评估工作的基础上,编制修订相关技术规范,新增自然灾害影响生产经营活动和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风险评估内容,提升相关社会单位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针对首都超大型城市特点,开展两轮重要设施目标、重点区域综合风险评估与风险防控能力评查,选取南水北调团城湖调节池、地铁西二旗站、西集天然气应急储配中心、中国移动北京基地、宋家庄枢纽站、北关管理所新拦河闸、北京电网220千伏西白庙变电站、热力集团中继回水加压泵站、800兆无线政务网土城机房9处重要设施目标,奥林匹克公园、延庆冬奥会赛区、北京环球度假区、中关村房山园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4个重点区域,在充分利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基础上,开展包括安全运行管理能力、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抗击外部袭扰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4类风险防控能力评查工作,并在试点基础上固化形成长效工作机制。针对调查阶段摸清的全市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和重点区域防灾减灾能力现状,在总体完成“九项重点工程”的基础上,制定印发《北京市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行动计划(2022年-2025年)》,有针对性地提出到“十四五”末期的自然灾害防治40项重点工程计划,持续提升本市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在国务院普查办全程指导下,该市优先开展延庆冬奥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强化普查系统思维的运用,打破自然灾害防治条块分割产生的藩篱,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从自然灾害风险系统的概念和要素出发,开展好各项单灾种、单要素评估及综合评估与区划工作,做到任务协同、数据协同、技术协同、成果协同,最终形成北京市冬奥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报告,并报冬奥组委,将普查成果作为开展北京冬奥会地区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提升冬奥会地区风险评估成果的精准化水平。同时,将冬奥会风险评估组织实施模式应用到全市评估区划工作中,进一步提升市级评估区划工作效率。

  运用地震危险性评估成果和应急系统承灾体调查数据及减灾能力数据,该市开展破坏性地震情景构建研究,以顺义区发生7.0级地震为背景,聚焦城六区和通州区(行政副中心),面向应急救援需求,基于数值分析,从目标区域建筑损伤、人员伤亡、次生灾害,以及重点城区和重点建筑地震损伤等方面综合构建破坏性地震情景。结合巨灾发生后不同时间节点面临的特殊情况,量化灾害的具体风险,综合考虑评估所需投入的应急救援资源和力量。在情景模拟、应急救援和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完善灾后不同阶段防御措施和应急预案体系。

  该市运用普查成果研究定量化支撑自然灾害月度季度形势分析工作。针对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工作的特点,结合致灾孕灾要素、历史灾害灾情、承灾体、综合减灾能力等静态数据,以及自然灾害实时监测数据等动态数据,构建了防汛和森林火灾风险形势分析模型,支撑乡镇、街道层级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计算、区级分析报告快速形成。市气象局通过普查凝练了导致灾害风险的主要气象监测指标和阈值,在此基础上研发Vips5.0灾害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并于去年汛期投入使用,实现对降雨的移动速度、方向等精准“画像”。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将房屋建筑调查成果应用到区级房屋安全治理与保障工作中,为危险房屋整治工作和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百日行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各区也充分利用普查成果开展相关应用及研究工作:朝阳区将普查数据接入区安全大脑,研发普查数据可视化展示平台;西城区利用普查数据开展城市运行安全风险精细管控工作,搭建城市运行风险动态可视化管控平台,实现安全风险发展趋势的预警预测;密云区利用普查成果数据开展2022年密云区普通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治理了27处隐患点,有效降低落石风险,为出行群众提供安全的通行环境;房山区构建了普查成果原型系统,基于各类减灾能力、历史灾情数据积极探索开展基于台风、暴雨、地震灾害事件场景下的“三高一低”重要防护目标动态评估,对灾害覆盖重点关注目标提出提前疏散人群或转移重要财产等决策建议。

  跨层级跨部门数据融合

  自然灾害防治对应急管理部门来说是一项综合工作,在国务院普查办顶层设计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形成了应急管理部门牵头,各相关委办局各负其责的工作实施方式。打破了自然灾害相关部门间数据共享共用的资源壁垒,整合了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治理力量。

  北京市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工作,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致灾管理部门数据和承灾体管理部门数据有机融合,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自然灾害基础数据融合,为应急管理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智”理转变提供灾害防治全流程数据保障。

  通过此次普查,北京市完成了涉及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火灾五大类主要自然灾害的致灾信息调查、收集及整理,涉及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等重要承灾体信息调查,以及历史自然灾害信息收集和系统整理,自然灾害重点隐患情况调查,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基层等减灾能力调查。该市在推动普查成果数据应用中,一方面促进普查成果的动态更新与管理,形成普查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另一方面在推进应用的过程中,发现普查已有成果数据的不足之处,促进普查工作向更全面、更完善的深度推进,为应急管理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智”理转变提供重点数据补充和数据动态更新的工作基础。目前,该市卫生健康委已将医疗卫生机构调查内容更新纳入常态统计指标,实现年度动态更新。

  积极推动成果应用

  北京市充分认识普查成果的战略意义,将其作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精准服务、精细管理的重要抓手,作为推动事业发展、服务改善民生的重要资源,深入推进普查成果深度融合应用。在第三次普查成果应用交流会上,北京市应急管理局风险监测与综合减灾处副处长刘尊涛表示,北京市坚持“融合”引领、“共享”支撑、“更新”护航,在凝聚成果应用数据保障、汇聚成果应用机制保障、积聚成果应用动态保障上下功夫、见成效。

  该市积极推动普查成果在相关地方标准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将普查成果融入隐患排查治理、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韧性城市建设之中;积极推动普查成果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的应用,运用普查成果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等各类应急保障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演练、宣传教育培训、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等工作;积极推动普查成果在支撑决策和社会服务中的应用,探索构建和完善保险业在重大自然灾害保障体系中的支撑范式,探索建立符合北京市实际的普查成果共享应用和重点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防治基础能力水平。

  目前,该市已积极应用普查成果,推动韧性城市建设,深化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开展破坏性地震情景构建,支撑自然灾害月度季度形势分析,保障区级房屋安全治理,做好灾害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等工作。同时,各区也充分利用普查成果开展相关应用及研究工作。西城区利用普查数据开展城市运行安全风险精细管控工作,搭建城市运行风险动态可视化管控平台;朝阳区将普查数据接入区“安全大脑”,研发普查数据可视化展示平台;密云等区利用普查数据开展普通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治理了47处隐患点,有效降低落石风险;房山区构建普查成果原型系统,对灾害覆盖重点关注目标提出提前疏散人群或转移重要财产等决策建议。

  下一步,该市将继续强化组织实施和保障支持,扎实推动普查成果在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应急处置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赵雪 马云闪)

[责任编辑: 刘佳佳 ]
【中国应急管理报】北京市扎实推进普查成果应用立足首都功能定位治理向“智”理转变
04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243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