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交通运输行业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原则,积极开展公路承灾体普查工作,通过全行业3年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提升公路交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奠定了基础。
公路承灾体普查包含哪些内容?公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面临的主要灾害风险都是什么?此次普查取得了哪些成果?如何推动普查成果在公路交通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应用……本期策划将为您解答。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2020年以来,交通运输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由交通运输部公路局牵头组织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对公路水路承灾体的基础设施属性信息以及自然灾害风险信息进行全面普查,为开展自然灾害防控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福建交通运输部门利用无人机开展风险普查。周桂梅 供图
在今年2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局长吴春耕介绍,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过程中,交通运输系统形成了一套交通运输行业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建成了一个交通运输行业自然灾害数据库,全面掌握了公路水路设施属性数据信息以及自然灾害风险信息。全面完善的普查成果、不断深化的探索应用对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灾害防治和保通保畅能力,提升公路水路安全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全面摸排 心中有数
面对技术要求高,协调难度大,且没有现成经验和方法可循的情况,交通运输行业聚行业之智,紧盯时间节点,抓住关键环节,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确保普查调查工作平稳推动。
2020年10月,交通运输部印发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水路承灾体普查实施方案》,全面指导公路水路普查相关工作。2021年3月发布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技术指南》,进一步规范普查工作的内容与方法、数据采集质检流程及普查成果提交等。
在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下,公路交通行业凝心聚力,2021年5月率先完成全国试点普查,2021年10月完成北京冬奥会地区专项普查,2021年年底全面完成528万公里的公路设施和灾害风险调查,取得了公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属性数据425万余条、高边坡数据10万条、自然灾害风险数据22万余条,2022年3月完成数据审核和汇交。
为精准、高效保障数据质量,交通运输部统筹协调超过14万名基层干部职工参与技术培训,在学用结合中淬炼出一批专兼结合的技术队伍,为行业防灾减灾救灾提供人才基础;在信息化、智能化的加持下,依托普查数据采集系统,持续推广激光测距、遥感影像分析、无人机航拍、道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监测等新型手段,为摸清公路交通行业自然灾害风险底数提供技术支撑。
在公路承灾体调查数据成果基础上,为更好掌握公路自然灾害风险水平,交通运输行业自我加压,进一步开展公路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其间,对公路沿线发生不同强度自然灾害的可能性以及对公路工程造成的损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形成了全国、省(区、市)的风险评估区划图,为公路交通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更为下一步开展监测预警、养护策略、应急响应等一系列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指导。
边查边用 对症下药
根据“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交通运输部于2022年6月印发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水路承灾体普查成果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力争“十四五”期间建成系统、完善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控管理体系,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助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近日,江西宜丰公路管理部门在220国道芳溪至车上路段开展山洪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李清泉 供图
常态化推动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体系建设、持续化提升灾害防治能力,完善共建、共享、共用的数据库运行模式是关键。
目前,交通运输部已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交通运输行业数据库建设。数据库保留数据采集审核功能,融合公路灾毁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了普查数据和灾毁信息的有效衔接和同步管理;接入风险实时监测数据,开发风险管理模块,实现了动态管控监测预警预防、灾毁管理等自然灾害风险全流程管控;同步应急储备资源数据,设置应急资源调度、应急演练评估等应急信息化管理模块,全面提升突发事件处置信息化水平。
受强降雨影响,湖南资兴市山区路段引发塌方等险情,资兴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立即组织人员对交通受阻路段进行抢通。贺哲野 供图
以普查数据为抓手,交通运输部持续深化普查成果应用,让数据跑起来、活起来、用起来,有效支撑了全国公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顺利开展。
据悉,2022年交通运输部安排灾害防治专项资金逾16亿元,支持地方公路交通部门开展公路灾害防治工程,治理近5000公里灾害路段,全面提升了各地公路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目前,交通运输部正在制定《自然灾害风险公路防治工程实施技术指南》,着力优化防治工程实施工作流程,促进公路行业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规范开展。按照分级管控原则,交通运输部针对普查调查中排查出的一、二级风险点,全部纳入自然灾害防治项目库,“十四五”期间力争基本消除公路沿线高等级风险点,提升公路本质安全;对于暂不具备开展防治条件的高等级风险点,开展实时监测,推广北斗卫星、高分遥感、InSAR、无人机巡查等多种新技术应用,提升公路基础设施监测预警服务水平。
贵州省317省道盘州市竹海镇左坡村黄家寨灾毁恢复重建项目建设前。汝炬 供图
贵州省317省道盘州市竹海镇左坡村黄家寨灾毁恢复重建项目建设后。汝炬 供图
此外,交通运输部大力支持各地持续探索普查成果应用,加快形成具有地域特点和行业特色的应用成果。目前已有15个省份开展了典型公路灾害风险监测预警、8个省份编制了公路自然灾害防控技术标准、7个省份建设了数字防灾减灾管理平台、19个省份利用普查成果加强汛期针对性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交通运输部的指导下,四川省、贵州省、浙江省分别在灾害防治、风险监测、数字防治减灾等方面进行了示范性工程探索,并取得良好成效。
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继续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的重要批示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强化公路承灾体普查成果应用成效,切实提升公路交通防灾减灾救灾水平,护航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
典型案例
四川
建立数据拓扑关系 灾害处置三维可视
近日,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各部门精心勘设、严格管理下,317国道沿线高等级灾害点治理工程项目已基本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一直以来,阿坝州地质灾害具有危、大、重、急等显著特点,这也成为制约当地交通运输及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水路承灾体普查过程中,四川省通过对全省主要国省干线公路高风险点统计,综合考虑该段公路的重要性、灾害危害程度及灾种多样性等因素,选取打造交通防灾减灾样板工程。2022年9月,阿坝州成功申报317国道沿线高等级灾害点治理工程项目。2022年10月,经交通运输部领导对阿坝州申报的灾害点现场调研后,认为阿坝州基于该项目可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示范工程。
阿坝公路开展联合应急疏散演练。秦玥嘉 供图
317国道走廊带地处高山峡谷区,地势落差大,地质灾害特征不明显,极易造成灾害漏判。为此,在普查工作之初,四川省通过参考规范、现场调查、遥感影像和经验借鉴等方法,及时引入数字填图技术,利用无人机三维成像技术联动奥维数字化平台,实现了编码灾害点的三维可视化查询、室内初步分析。基于此,四川省创新建立灾害数据“点—线”拓扑关系,即通过普查确定灾害点,并进行灾害点编码,以公路区段为线代码,进行线段、几何分区,进而形成灾害区划图。
针对317国道沿线发育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四川省遵循绿色生态防护理念,充分考虑高原气候、道路保通等因素,通过对编码灾害点的监测预警预报,及时反馈编码灾害点警戒状态,秉持预防为主的防灾减灾理念,进行分级管控、分类施策。兼顾灾害所处的生态条件和既有支挡工程,对已经损坏的公路及其设施、造成危害的编码灾害点,采用喷射绿色生态混凝土、植生毯等新型技术,对部分滑坡及崩塌灾害进行绿色生态防护;针对沿线一些治理难度、治理成本高的灾害点,对其进行动态监测;对于特大型地质灾害适当降低设防标准,采用支挡与监测相结合的手段对灾害进行管控。
考虑到317国道是进藏的重要走廊带之一,所处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工程施做难度大。在下一步的灾害治理过程中,四川省将综合工程的时效性和运维条件,同步采用帘式防护网、植被生态混凝土、水泥毯等耐腐、耐久性的建筑材料。
浙江
构建“健康档案” 动态研判风险
在浙江省市县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及公路管理中心,公路自然灾害承灾体包含地质结构、水文、岩土特性、植被、工程病害等20多项影响因素的风险点“健康档案”在屏幕上清晰展现。技术人员通过一屏动态掌控全省各区域和各等级公路的风险状态,实现了动态、持续关注区域内8.27万公里公路灾害状态,精准指导应急处置工作开展。
浙江山地丘陵多,路网密布,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台风暴雨时常影响路网通畅和出行安全。针对滑坡、崩塌、泥石流、沉陷、水毁等自然灾害,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着力打造数智防灾减灾平台,为全省公路防灾减灾构建了数智化防护网。
平台以需求为导向,明确了公路地质灾害分析研判、监测预警、应急处置3项一级任务,并拆解出自然灾害的动态建档、历年数据对比、地理空间分布、人工智能分析、三维可视化等16项二级任务,形成一套完整的公路自然灾害风险点体检数据库,统揽各区域风险点及其各灾种的地理属性分布情况,为灾害溯源和精准减灾防灾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浙江数智防灾减灾平台。朱益军 供图
同时,依托数智防灾减灾平台,浙江省交通运输厅联动专家分析研判、自动化监测预警以及事后应急处置等指标体系,多维度、体系化建立公路自然灾害风险的评价标准,绘制了省市县各级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分布4色图。红、黄、蓝、绿4种颜色分别表示Ⅰ、Ⅱ、Ⅲ、Ⅳ四个风险等级,其中,红色风险最高,绿色风险最低。按照风险分级成果,重点针对红色、黄色等“关键少数”,全省各等级公路认定的重点风险点共161个,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逐年分批实施应急处置。目前,已在线自动化监测点约20个,2023年年年底预计上线60余个。此外,结合气候、风险等级、空间分布等特征,平台实现五色动态区划,进一步指导台风雨季期间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
截至目前,数智防灾减灾平台已在温州绕西南K122滑坡隐患体处置、富阳区徐樟线滑坡处置工程、104国道嵊州段滑坡隐患体处置工程、磐安县科大线滑坡处置工程等灾害处置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急全过程实施自动化监测预警,为在役公路运营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一线声音
为进一步落实公路承灾体普查成果应用,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印发了《江西省公路自然灾害防治实施技术指南》和《江西省公路自然灾害防治专项行动方案》。实施过程中,采取分级防控的总体思路,以公路承灾体普查结果中一级、二级灾害风险点为重点,优先处置公路灾害密集、危害等级高、对公路安全运行影响大的路段;以三级、四级灾害风险点作为储备点(段),实现基层管养单位常态化排查,着力提升江西省公路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同时,通过研发江西省公路地质灾害预警与管理系统,已对全省27个高风险点实施监测与预警,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预警精准度、时效性和覆盖率。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处副处长王硕
得益于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水路承灾体普查过程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尝试,目前,我们在高速公路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承灾体巡查工作中,继续沿用了“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该技术通过利用无人机实时传回高精度影像,把影像数据进行电脑实景三维建模,将坡表和支护系统变形或病害数据精准标注在模型上,后续根据边坡情况,按照一定频率重建三维实景模型,通过前后数据对比,全面、客观、准确地展示病害分布和发展情况,有助于掌握病害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为边坡防灾养护提供决策依据。
——福建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福州管理分公司运维部高级工程师陈光宁
在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水路承灾体普查中,我段对辖养范围内累计排查的40处自然灾害承载体进行分级,其中二级风险(较大)2处,三级风险(一般)14处,四级风险(低)24处。按照分级管控原则,目前,我们对244国道K970+780、K1032+275两处高危边坡及地质灾害点应用了5G智能及北斗PTK技术实施全天时监测预警,为后续全省公路高风险点监测提供有效支撑。其他在册自然灾害点及高边坡路段,在汛期及极端天气下,我们将加强巡查,为日常养护、除雪保通、防汛抢险等方面提供依据,进而提升公路风险管控减灾防灾能力,有效减少了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事故。
——陕西省汉中市公路局留坝公路段段长李海性
目前我们正在实施的326国道灾害防治工程,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甘龙镇段。该段因特大暴雨导致发生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滑坡体达136万立方米,致400米公路路基损毁。灾情发生后,贵州省交通运输厅高度重视,派专家组到现场指导抗灾抢险工作,铜仁公路管理局第一时间开展公路灾毁恢复设计工作。2022年,在交通运输部和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申请到灾害防治工程车购税专项补助资金6161万元,项目得以启动实施,目前整体形象进度已完成18%。
——贵州省铜仁公路管理局养路工程科科长张亚
(见报版面图)
作者 | 本报记者 郭莹 通讯员 赵越超 张恒通 周可夫 郭智斌 朱益军 李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