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正面直击上海的12号台风“梅花”,为何成为了1949年以来正面登陆上海风力最强、转移人员最多,却也是造成灾害损失最小的台风?郑州“7·20”特大暴雨如果发生在上海,防汛排涝系统是否能够经受住考验?在历时三年的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中,正在打造韧性城市的上海又有何种收获?昨天下午,在长三角区域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展示交流活动上,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沈伟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图说:长三角区域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展示交流活动成功举办 市应急局供图(下同)
普查成果助力应对台风“梅花”
沈伟忠在交流中表示,自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上海在国务院普查办规定动作外,结合上海地域特点和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因地制宜推进8项自选动作,补充调查燃气、轨道交通等城市关键基础设施;采集居(村)委尺度的人口脆弱性数据;增加地面沉降、城市内涝、大雾、海岸侵蚀和咸潮入侵等沿海城市特色灾种评估;率先完成了国务院普查办“一省一市”试点评估区划任务。
针对上海超大城市灾害风险特征,将防范化解各类灾害风险隐患综合集成、动态更新普查数据,为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等城市管理信息化平台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市应急管理部门依托普查数据,建设上海市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初步实现自然灾害数据管理、风险识别、趋势预测、综合研判、协同会商、辅助决策、精准推送及应对处置等功能。
市气象部门将普查成果融入气象先知系统,创新开展台风动态致灾危险性评估,支撑上海在2022年12号台风“梅花”期间实现了“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目标,也使“梅花”成为1949年以来正面登陆上海风力最强、转移人员最多,灾害损失却是最小的台风。
模拟郑州暴雨考验城市韧性
防灾减灾,重在未雨绸缪。上海各部门基于普查数据,推广防灾工程技术应用,推进重大防灾工程规划与落地,提高城市灾害设防水平。市水务(海洋)部门根据普查成果,整改65座水闸存在的92处安全隐患,并对30公里黄浦江堤防薄弱岸段、32座病险水闸、66个易积水小区进行防台措施强化;组织专家将郑州“7·20”特大暴雨情景“移植”到上海,利用城市洪涝仿真模型进行模拟推演,研判对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轨道交通网络381个节点的影响。
市地震部门基于普查成果,开展强地面运动模拟与高密度建筑群震害数值模拟,研究重大交通工程与管网系统抗震韧性评估,建设完善上海市建筑抗震能力评估与展示平台,助力上海抗震韧性城市建设。市绿化市容部门充分利用森林火灾风险分布、可燃物分布、减灾能力区划等普查成果,开展防火工作检查督导。
市规划资源部门率先构建地面沉降灾普工作思路和技术体系,支撑自然资源部印发开展我国特大城市地面沉降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的通知,引领全国特大城市地面沉降风险系统评估工作,作为范例向38个大城市推广;并以普查成果为依据,支撑编制《上海市城市地质与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上海市地面沉降“十四五”防治工程实施方案》。
打通应急救援最后一公里
据沈伟忠介绍,为突出快速响应,提升灾害救援救助能力,上海正在推动普查成果纳入各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智慧应急调度指挥系统,实现应急信息的快速获取与精准研判,为避险转移、资源调度、应急救援等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市地震部门综合普查数据和微博舆情数据,开发上海市地震应急信息智慧服务系统,具备对上海市重点区域进行预评估、对震后20分钟内进行震害快速评估、提供疏散和救援路径建议等功能。浦东新区、嘉定区将普查成果应用到应急基础保障建设,优化物资保障和避难场所配置,提升城市综合应急避险能力。
为打通应急救援最后一公里,上海突出基层治理,基于居(村)尺度的人口数据,开展社会脆弱性评估与类型划分,识别高脆弱性社区,提升弱势群体的应急与社会保障能力,推动街道(乡镇)、居(村)、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减灾能力建设。普陀区基于全区273个社区脆弱人群情况统计,精准落位三维空间地图,提升精准帮扶和应急保障的能力。松江区结合社区减灾能力、救灾物资储备、脆弱人群分布等普查数据,开发研制相关实时监控及数据采集设备,搭建并试运行包含社区灾害管理OA、社区隐患点监测、救灾物资管理、预警信息靶向发布等模块的系统平台。(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