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媒体基层行”走进江西省气象局,围绕江西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情况开展专题采访。本次采访由国务院普查办、中宣部新闻局组织30余家中央和地方媒体的50余名记者组成。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詹丰兴介绍江西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情况,党组成员、副局长孙国栋主持活动。国务院普查办副主任、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副司长袁艺参加活动。
詹丰兴介绍,作为江西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成员单位,省气象局严格落实国务院普查办、中国气象局和省普查办有关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要求,承担好气象行业牵头部门责任,高位推动,高效推进,高点谋划,高质量完成全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任务,普查成果在提升气象风险预警水平、发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支撑强降水“631”风险预警应对工作机制、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组建“1+8+1”的普查工作技术组,制定普查工作实施方案以及技术方案,建立“一周例会、半月调度、一月通报、季度总结”工作制度和多方协调机制,将普查工作纳入全省气象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有力保障普查工作实施。全省气象部门参与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人员350余人,共开展技术培训52次。
强化普查成果审核,严把数据质量关。截至目前,共收集人口、经济、农作物、房屋、道路等承灾体数据31.9万条;灾害调查类数据139.4万条,其中高温25054条、干旱9438条、暴雨443525、冰雹1190条、大风15280条、低温12431条、雷电879452条、雪灾2625条、台风2573条。绘制完成约2.7万张风险评估和区划图件,编制112份风险评估和区划报告,其中省级报告1份,市级11份,县级100份,形成覆盖全省各级行政区域的图件成果和文字报告成果。基于严格的质量管控措施,所有汇交到中国气象局的灾害风险普查成果,100%通过中国气象局的质量审核,无一例退回。
组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工作组,大力推进普查成果应用。将普查数据融入气象业务平台,更新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风险临界阈值,完善风险预警产品的监测、报警和制作功能;利用普查成果开展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制作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服务产品,开展低温阴雨过程风险评估、伏秋连旱期间干旱灾害影响预评估、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等服务,拓展行业气象风险服务链条。
基于气象、水文、地质等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紧扣灾害性天气到形成气象灾害、进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黄金处置时间,联合省防办建立了省市县分级、地域分区、下垫面分类的强降水致灾风险阈值指标集合,为开展强降水省级6小时风险预警、市级3小时风险通报、县级1小时风险叫应服务,强化跟踪监测、滚动预报、影响服务、风险预警奠定了基础,推动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省防指)印发实施《强降水“631”风险预警应对工作机制(试行)》,有力支撑防汛科学指挥、精准调度。
同时,针对春季低温、高温热害、寒露风等灾害,省气象局与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江西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工作方案》,在2022年春耕春播期间,制作发布春季低温连阴雨灾害风险等级和早稻播种适宜度等级等农用天气精细化服务产品,指导农户科学、适时提早播种早稻,帮助种植户科学安排作业时间,有效抵御低温阴雨寡照等不利天气影响,降低了在生长关键期遭遇“倒春寒”“小满寒”等风险,实现提前半个月抢收,平均每亩增产50余斤。同时充分利用春季温光资源,延长双季稻生长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晚稻中熟、迟熟品种的种植比例,达到双季稻稳产增产的目的。在2023年的春播期,利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分别于3月15日、18日、20日制作发布早稻播种育秧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估产品。(图文/邓敏佳 审/杜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