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山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4%,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地震、地质等灾害隐患威胁严重,1500万人居住在活动断层控制的盆地区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形势严峻。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今年以来,省委常委会4次、省政府常务会5次研究应急管理工作,省领导多次对应急管理工作作出指示,其中多次提到要用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强调推动普查成果落地应用,为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广泛应用普查成果
云南省普查办积极谋划成果应用工作,向各州(市)、省级行业部门征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方向60余个。构建以省内高校为主,由8个牵头部门100余位技术专家参与的省级技术支撑团队,全面指导各地普查评估区划和成果应用工作。
云南省在成果应用过程中先行先试,省地震局、省自然资源厅先后开展地震灾害损失精细化预评估、隐患点风险双控等普查成果实地应用,取得良好成效。普查成果在服务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
云南省地震局基于ArcGIS系统建设云南省地震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系统,服务于工程场地选址和国土空间规划,确定工程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根据风险普查嵩明县1:50000活动断层分布图,查明东盟产业城与附近断裂带位置,结合项目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确定东盟产业城项目丙类建筑不需要考虑避让,乙类建筑布置应满足200米的避让要求,对项目的选址和规划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山市全力抓好重点生态功能区修复工程,完成2000余个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图斑面积1000余公顷,正在推动县、市两级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任务86个,审查利用市场化方式进行矿山生态修复的历史遗留矿山20个;楚雄州利用普查成果服务藏东南送电粤港澳大湾区直流输电工程(禄丰市段)项目、滇中饮水项目、新楚大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做好自然灾害安全防范。
云南省气象局充分运用气象灾害普查成果与云南省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相结合,在53个示范点的选址工作中,优先选择雷电致灾危险性较高的村落开展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作,将示范点与雷电致灾危险性区划图叠加,分析拟选点所在区域的雷电发生概率和雷电灾害风险,为示范点雷电防护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依据;运用普查成果构建基于多地形因子的冰雹危险性模型,结合冰雹高危险区域、主要作物种植区作业点布局和冰雹活动路径等综合特征,提出人工防雹作业点调整方案。
持续提升防灾能力
在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环境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云南省建立灾害监测预警自动化系统,加强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同时,推进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统一各部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出口。
昆明市应急管理局结合普查成果,利用“昆明市应急管理局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及时向相关部门、各县、乡、村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推送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将调查数据运用到风险监测、风险处置与应急联动中去,实现了普查数据与应急指挥平台结合。大理白族自治州利用普查成果制作大理市暴雨防灾减灾地图。玉溪市不断完善预报预警服务,目前已开展森林火险气象预报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山洪灾害气象预警3类气象灾害预报服务,全面优化暴雨预警指标。迪庆藏族自治州将风险普查成果与应急指挥平台相结合,为应急救援提供资源支持和决策参考;与基层社区“全科大网格”数据库共享,实现防灾减灾能力与基层群众服务有机融合。曲靖市将气象服务全面接入“智慧曲靖”城市数据大脑,建立智能研判、精准推送的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实施“网格+气象”行动,构建精准、直达和广覆盖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解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红河州屏边县气象局利用普查成果将重点区域、隐患点与气象预报预警监测系统叠加,并结合该县冰雹灾害发生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查,新建标准化防雹增雨作业点7个,配备作业设备火箭架14套。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将普查成果应用到森林和草原防火指挥平台,与森林和草原防火监测预警相结合,提高防火监测预警能力。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结合普查成果,在智慧应急版块建设“云南普通国省道应急响应与指挥平台”,将路网基础信息、应急基础信息集合在一个系统中,能第一时间提取任意半径内的公路桥梁隧道道路受灾情况、应急资源分布等基础信息,规划最优救援路径,辅助应急指挥者快速指挥相关救援队伍、装备物资等调动,使应急救援及时高效。
云南省水利厅在云南省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四预”功能提升项目中推进“数字孪生”建设,直观展示山洪灾害转移避险安置点和转移路线,有效指导不同区域内人员转移避险。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房屋建筑调查数据应用于自建房结构安全排查,为高效排查房屋安全隐患提供坚实的基础。(肖丽明 高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