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坚持“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充分运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现阶段成果,积极推动普查成果应用,切实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实效,提升社会经济综合效益。
增强综合预警能力
建设地震服务平台
重庆市普查办“条块结合”开展区域、行业预警管理试点示范。该市在开州区编制“14行业+40街镇”个性化预警发布规范,将气象部门的普适性防御指南细化为行业、乡镇的针对性行政指令,指导各级各类受众提前做好避险准备,针对极端天气及时“熔断”,实现“一行业一措施、一乡镇一方案”,确保预警信息“发得出、看得懂、能管用”,提高“灾前预警”阶段的防灾减灾效能。重庆市普查办联合市级交通、海事、住建、交管等部门单位,通过长江航运灾害性天气自动预警智能响应,彭水乌江画廊、巫山航运气象监测服务,城市内涝风险点监测及交通管控联动,高海拔地区道路交通安全气象监测服务等项目建设,着力提升重点行业领域综合预警保障能力。
基于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综合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地震风险评估成果和地震业务日常工作需要,重庆市地震局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服务平台建设。该平台主要实现两大业务管理,即建立市、区县两级地震业务管理系统,打造大数据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利用全市综合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区县预评估成果建立各区县风险评估平台,为当地政府、社会提供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报告和风险防治对策建议、措施。
为规范重庆各区县的地震灾害风险普查与评估工作,完善面向未来的常态化地震灾害风险普查与评估工作的技术,重庆市地震局开展地震灾害预评估地方标准编制工作,拟建立统一的标准指导和规范。该标准主要涉及地震灾害预评估基本要求、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估、地震易损性评估、地震地质灾害评估、防灾减灾能力评估、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和评估结果表述等方面。
推动自动识别报警
开展风险清单管理
重庆市气象局将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实地调查数据成果数据接入“御天·智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开展暴雨灾害重现期精细化、格点化业务建设,推进全市不同历时降水极值及不同重现期空间分布数据研制,推进开展中心城区1公里网格多历时极值降水概率特征分析及不同概率条件下淹没情况模拟,为地方政府防灾减灾救灾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围绕重庆山地城市、大江大河等特点,以“控城市大风险、防城市大事故”为工作目标,聚焦城市生命线、公共交通、桥梁隧道、高层及老旧建筑、大型群众性活动场地、“九小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危化企业、油气长输管道、尾矿库、渣土场、建设施工等领域,影响城市运行安全的自然灾害风险和安全生产风险,全面探索建立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机制,实现“一张图表呈现、一个平台统览、一套机制保障”,形成有重庆特色的城市治理风险清单和管理实践。
倾力打造智慧城市
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重庆市住建委构思将风险普查调查成果引入智慧城市(CIM)、物业管理、城镇建筑管理、农村房屋危房排查等业务,提升全市房屋智能化管理水平。本次调查的成果可生成建筑模型,作为CIM平台三维可视化展示基础,同时可衍生构建房屋建筑安全风险综合评估、应急抢险、建筑风险监测、应急救援等CIM+智慧应用,支撑房屋质量安全统计分析等工作,为市、区县两级政府提供基础数据,并据此开展既有房屋安全管理工作。
巴南区率先运用普查试点成果,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摸清资源短板,补足应急保障短板,补充冲锋舟、大型抽水泵、帐篷、棉被等防汛物资,新增编制人员,与区消防救援支队建立联动救援保障机制;摸清基础数据,高效开展预警处置,为探索预警信息精准发布、定向发布奠定基础。在应对2021年长江1号洪峰过境过程中,该区结合适时水文资料,对木洞河街重大隐患点进行提前预警和布防,提前转移商铺20家、住户60人,实现洪水过境零伤亡,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该区将应急资源、重点隐患等普查成果与智慧城市平台政务数据深度融合,为城市功能区划、产业布局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决策支撑,推动韧性城市、韧性乡村建设。(何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