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州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新闻发布会实录

2021-12-22 19:05:28 来源: 贵州省应急管理厅

  12月22日(星期三)上午,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负一楼第三会议室举行“贵州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新闻发布会”。

  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 刘琦: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为全面掌握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情况,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定于2020年至202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我省于去年8月印发了《关于开展贵州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正式启动了普查工作。为了让大家更加全面了解我省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情况,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了省应急管理厅党委书记、厅长周乐职同志,省自然资源厅党委委员、副厅长杨兵同志,省林业局二级巡视员张乃春同志,省气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曙光同志,请他们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回答大家关心的提问。

  下面先请周乐职同志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省应急厅党委书记、厅长 周乐职: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对贵州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专题研究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问题。会议将实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列为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9项重点工程的第一项重点工程,2020年5月,国务院组建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办公厅还专门下发通知,全面部署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今年6月21日,李克强总理对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又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扎实做好风险普查,全面摸清灾害风险底数,夯实全社会防灾减灾基础。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我省于2020年8月8日正式启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

  1个总体目标: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其目的就是摸清自然灾害风险底数,把握自然灾害风险规律,构建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的技术支撑体系,为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个时间阶段:一是2020年为普查前期准备与试点阶段,建立各级普查工作机制,落实普查人员和队伍,开展普查培训,组织开展普查试点工作;二是2021年至2022年为全面调查、评估与区划阶段,完成全省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灾害风险评估,编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汇总普查成果。

  3个关键环节:调查—评估—区划,其中:调查是基础、评估是重点、区划是关键。

  4个突出特点:一是涉及范围广,包含致灾、承灾体、减灾能力、隐患、防治等;二是参与部门多,省级层面涉及到32个部门,省、市、县三级各有关部门都参与其中;三是统筹要求高,横向部门统筹、纵向上下协调、管理与技术协调、调查与评估区划协调等环节多,工作量大;四是技术难度大,需要统一的技术体系、技术规范和软件系统平台。

  5个灾种类型:主要涉及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五大灾种。

  6个普查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与环境等承灾体调查与评估;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资源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以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普查工作启动以后,我省在国务院普查办和国家有关部委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各有关部门按照行业分工,分头落实各系统普查任务,通过加强培训指导、开展督导检查、实施质量管控等措施,推动各项普查工作落实落地。目前,试点地区正在开展评估区划工作;非试点地区正在开展外业调查工作。截止12月21日,总体完成进度为86.3%,位居全国前列。其中,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气象调查任务全面完成,应急、交通、地震、林业等4个行业部门内外业调查阶段进度已接近100%,除房屋建筑调查国家将适当延后开展外,其它各项调查类任务将确保在年底前完成。

  在普查工作中,我们坚持守正创新、求索笃行,形成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大数据与普查工作深度融合”、遵义市“五个三”等经验典型得到国务院普查办充分肯定,我省先后在全国普查工作培训会、第十一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全国普查试点总结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为全国普查工作贡献了“贵州智慧”。

  总体而言,我省普查工作的具体做法概括为“7个1”:

  第一,下好“一盘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炳军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分管省领导同志具体安排部署,高位推动普查工作。省、市、县、乡镇(街道)四级形成了体系完备、责任明晰、对接高效的“网格式”普查组织体系。

  第二,绘好“一张图”。在15个试点地区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全省普查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质量、统一进度,实行“横道图”抓进度、“清单式”抓落实,推动普查各项任务可实施、可考核,形成全省普查工作“一张图”。

  第三,建好“一支队”。以8个行业部门联合组建的技术指导组为轴心,以2所专业院校4家第三方机构为轴线,聚集46名专家组建专家团队,制定“三台账一清单”(系统审核与调查问题台账、系统填报问题台账、驻点问题台账、系统已解决问题清单),落实省、市、县、乡四级技术服务“横纵向”反馈与联络机制,切实解决数据采集与填报、数据统计与审核等技术问题,为全省普查提供技术支撑。

  第四,上好“一堂课”。借助贵州省联合应急宝等信息化平台和专家技术团队,采取一线培训、分级培训、定点培训等途径,开展普查管理人员、技术指导人员、基层普查员三类人员业务培训。截至目前,开展各类培训666场次,培训人数53650人次。

  第五,算好“一本账”。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试点地区普查补助经费和非试点地区补助经费已全额拨付到位。省财政足额保障工作经费。

  第六,把好“一道关”。制定督查检查、信息反馈等七项制度,建立行业部门分类分级普查成果质量体系,落实谁指导谁负责、谁调查谁负责制度,开展专报、提示函同步督导,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实现调查数据录入、审核、整改三同步,跟踪审、交叉审、回头审三轮审核,确保数据质量真实可靠、完整可用。

  第七,用好“一组数”。坚持“边普查、边运用、边见效”原则,把普查数据与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等相结合,积极开展普查成果转化应用,最大限度激发普查数据活力、价值和效应。

  此外,开展风险普查也是一次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我们通过制定普查宣传方案,建立部门和媒体宣传联动机制,结合贵州少数民族特色制作动漫宣传片、宣传手册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认可,达到了电视有影有声、报纸有文有图、网络有言有字、户外有形有势的良好舆论氛围。

  应该说,我省的普查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国务院普查办的部署,按时建成“两图一库”(自然灾害区划图、自然灾害防治图和自然灾害数据库),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抗灾能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关于我省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总体情况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贵州省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开展普查摸清灾害风险底数对灾害防范是重要基础性工作。请问本次普查是如何结合我省地形地貌特点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的?

  省自然资源厅党委委员、副厅长杨兵:

  谢谢您对地灾普查的提问。我们贵州素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全省沟壑纵横、岩溶发育,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的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7%,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频发。

  在各级人民政府坚强领导,在各级自然灾害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自然资源系统按照“省级统一领导、市级统筹组织、县级具体实施”方式,全省一盘棋,协同有序推进全省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

  总体来说,普查工作是按照“先试点,再全面”的时序推进工作。“先试点”就是从去年11月开始,以遵义市所辖 14 个县(市、区)和黔南州福泉市共15个县级行政区作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的试点县,开展试点普查工作。“再全面”就是在15个县区完成试点普查工作,形成试点普查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之后,在总结成功、完善不足的基础上,再全面推进其他各县域的地质灾害普查工作。

  在全面推进的普查工作中,我们主要按照“三高一全”的做法开展工作。第一个高是利用高新技术开展普查。我们制定了《贵州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技术要求》,要求采用“空-天-地”一体化的调查思路,结合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变形监测数据和遥感卫星解译成果,利用无人机航测、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展调查;第二个高是指选择高质量队伍实施普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全省范围,优选28家地质灾害资质单位由承担本次风险普查任务。不仅调查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还重点调查隐患分布区域的人口数量、财产值及环境要素,分析承灾体和地质灾害隐患的空间关系等。第三个高是指按照高精度要求完成普查。根据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危害等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等,合理划分一般调查区和重点调查区。对一般调查区,做到1:5万详细调查全覆盖;对重点调查区,提高调查精度到1:1万的高精度进行普查。普查工作按照全灾种、全覆盖,全省17.6万平方公里,只要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地方,都是我们的普查范围。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陷、地裂缝等灾种全部纳入普查范围,不留地质灾害漏点。

  截至目前,全省普查的野外作业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查缺补漏,年底将全面完成外业验收。查明已经发生地表变形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10111处,这些隐患底数为我们指明了防治工作方向,将是我们今后防范工作的重点。

  贵州综合广播记者:

  贵州省是林业资源大省,围绕更好保护利用珍贵的林业资源,这次普查做了哪些工作?

  省林业局二级巡视员 张乃春:

  谢谢您的提问!感谢大家对贵州省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普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贵州省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普查作为我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单项灾种普查内容之一,其工作重点在于,摸清全省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各地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水平,为各级政府有效开展森林和草原火灾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权威的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信息及科学决策依据。

  当前,全省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普查工作进入外业调查最后阶段,在克服因行业工作易受天气等外在因素影响制约前提下,各普查单位正在集中人力物力资源,开展标准地调查、野外火源调查和减灾能力调查等外业工作。截至12月21日,全省9个市(州)92个县(区)级调查单位,综合进度达89.6%。

  围绕上述工作重点,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风险要素调查。针对森林和草原火灾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开展全省森林和草原可燃物调查、野外火源调查、气象条件调查、历史火灾调查、减灾能力调查,全面掌握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要素信息,建设森林和草原火灾调查数据库。

  二是承灾体数据收集与共享。通过横向共享应急管理部门相关普查成果数据、纵向数据汇集的方式,获取全省森林和草原火灾影响范围内的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林区居民人口、经济及房屋建筑、防火设施等承灾体数据;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省、市、县森林草原资源、房屋建筑、基础设施、人口与经济等要素信息为一体,反映承灾体数量与空间分布的承灾体调查成果地理信息数据库。

  三是风险评估与区划。以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要素调查数据为基础,综合承灾体等数据,进行森林和草原火灾危险性评估、重点隐患评估、风险评估、风险区划、防治区划。在风险评估与区划基础上,综合考虑重点隐患分级分布情况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综合减灾防治措施等因素,开展森林火灾防治区划,编制森林和草原风险评估与区划方案。

  贵州民族报记者:

  大家都知道“防灾减灾,气象先行”,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启动以后,请问省气象局是如何开展普查工作的呢?又有什么特点?谢谢!

  省气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刘曙光:

  谢谢您的提问。确实,贵州省是一个气象灾害多发省份,各类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在全省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气象灾害占85%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

  贵州省位于东亚季风区,地处内陆,地形地貌多样,加之青藏高原大地形的作用,因此天气和气候系统复杂,每一种气象灾害也有着独特的“贵州”特点。以您刚才提到的贯穿四季的气象灾害为轴线,我们可以来具体谈谈。

  一是春季冰雹。贵州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南侧的低纬高原山区,地形复杂且梯度较大。贵州省冰雹日数分布呈西多东少和中部多而南北少的特点。冰雹是在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中出现的固态降水,其形成过程不但由天气条件和环境条件决定,而且与下垫面的动力过程和热力非均匀性有关。

  二是夏季旱涝。贵州省特殊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地形破碎,不利于蓄水,加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使旱涝成为贵州省下半年最常见的自然灾害。贵州省有3个较集中的暴雨多发区。范围最大、频率最高的主要暴雨多发区位于西南部,中心在普定附近。黔南自治州东南部(中心在都匀、荔波附近),仅次于普定。第3个相对暴雨多发区在省的东北部。而干旱灾害较重的区域则主要分布在西部、中部-西南部、东北部等地。

  三是秋风秋绵雨。秋风秋绵雨是对贵州省农业生产危害较大的低温、阴雨天气之一。贵州省秋风天气强度有自西向东部或东南部、东北部递减的分布规律。

  四是冬季凝冻。冬季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交汇,常形成静止锋,在贵州省境内频繁摆动,导致冰冻多发、灾害频生、道路结冰、电线覆冰等。贵州省凝冻灾害全省呈西多东少,中部多南北少的形态,尤以威宁、大方、开阳和万山为四大中心。

  针对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贵州省气象局按照全国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贵州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部署和要求,成立了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总技术组、7个技术分组和1个信息技术组,制定了《贵州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制定完善技术规范,多渠道举办培训,有序推进贵州暴雨、干旱、高温、大风、冰雹、雷电、低温、雪灾8种气象灾害的综合风险普查工作。

  截至目前,全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危险性调查和数据质检工作已基本完成,15个试点县气象灾害危险性评估已全面完成,播州和福泉两个重点县的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也均已全面完成。

  同时省气象局按照国务院普查办“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工作要求,将试点普查成果应用到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例如遵义市气象局将暴雨灾害普查成果应用到2021年9月11-12日的强降水天气过程服务中来,将实时雨量和本地暴雨普查成果结合进行分析,对暴雨高风险等级区加强分析和研判,超前预判,提前汇报,及时开展叫应,以便在出现重大灾情前,有时间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和应对。下一步省气象局将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强化成果应用,筑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 刘琦:

  感谢三位发布人的详细解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先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会后与省应急管理厅取得联系作进一步采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四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们!

[责任编辑: 吕俐缘 ]
【贵州】贵州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新闻发布会实录
04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496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