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自然灾害风险底数,方能有的放矢、科学治理、防患未然,全面提升综合防灾抗灾能力。
宜昌市是湖北省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市份之一,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交汇过渡,地形复杂,高低相差悬殊。受地形与气候影响,我市自然灾害频发,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滑坡、崩塌、塌陷、泥石流、森林火灾等。目前,我市正在进行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为啥普查?摸清自然灾害风险底数
此次普查将摸清宜昌自然灾害风险底数,全面获取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等五大类17种灾害致灾信息,以及人口、经济、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等重要承灾体信息,掌握历史灾害信息,查明区域综合减灾能力。
宜昌市充分发挥夷陵区、当阳市试点引领作用,组织市县乡三级普查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培训,组织市、县两级普查工作专班,到夷陵区、当阳市实地学习,组织技术团队对普查工作人员进行现场培训、互动交流、答疑解惑等,提升普查人员工作水平。此外,市普查办每天通报各县市区调查进度,重点关注有问题、工作进度较慢的地区,进一步压实基层责任。
2020年11月17日,第三方技术公司在夷陵区小溪塔街道官庄村入户开展灾体房屋调查
“普查成果将为宜昌开展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自然灾害综合防治、综合灾害风险防范、自然灾害保险等提供基础科技支撑。”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冯正宏说,此次普查覆盖面广,涉及全市所有县市区,还将构建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的技术支撑体系,形成分区域、分类型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
有何作用?提高灾害防治能力
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有何具体作用?负责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的专家说:“未来,我们不仅可以告诉大家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还可以告诉大家这样的天气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哪些地方致灾的风险大,推动灾害性天气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转变。”
同时,通过普查形成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可以指导全社会科学设定各个区域基础设施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更利于推进韧性城市、韧性乡村的建设,从根本上提高抵御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
市水利和湖泊局编制印发《宜昌市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实施方案》,明确了在完成省级普查内容的同时,根据宜昌市实际,增加了盘山渠道、高位高坝堰塘、洪水风险评估等工作内容及调查标准。据介绍,编制完成的全市洪水灾害和干旱灾害风险区划成果,将为全市洪水、干旱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撑。
10月,省鄂西地质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当阳市地质灾害风险普查,采用地面调查和无人机航拍调查当阳市16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本信息,填写对应的调查卡片,入户调查受威胁对象的基本信息和威胁资产,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措施。据了解,与以往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相比,本次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进一步突出“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的工作理念,重在关注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风险调查和评估。
如何普查?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
夷陵区是全国86个试点县市,当阳市是全省试点县市。针对普查时间紧、任务重等情况,当阳市普查办制定了“迅速出动、多线作战”的工作方针,在一周之内完成对民政、经信、档案馆等部门的基础信息补缺、数据统筹整合、技术规范同步、数据共享等工作。
夷陵区坚持高位统筹、高质保障、高效推进、高标落实和高频宣传,各行业部门的调查及数据汇交工作已全部完成。后期,该区还将继续统筹各行业部门资源,把风险普查成果运用到灾害预警、灾害治理等实际中。
远安县组织各乡镇、部门、各村居开展业务培训30余场次600余人次,充分利用远安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以及播放普查公益广告、张贴普查海报等全方位宣传综合风险普查的目的和意义,宣传覆盖人数逾6万人。
五峰成立了应急管理、自然资源、住建、林业、水利、气象、市政设施、交通设施等8个普查工作专班,将任务制图分解到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目前,该县正在全面开展内业整理和外业补充普查工作。
秭归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联络机制,分级抓好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业务指导、监督检查等。县普查办每周汇总工作情况,加强对进度缓慢单位的指导和督促。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不等不靠,积极组织县普查办到各部门进行调研摸底,严格按照文件要求,为全灾种的普查工作测算详细的经费预算。
宜昌高新区普查办组织普查人员加班开展风险普查工作培训,全面提升普查技能。工作人员深入机关、学校、医院、企业,逐一对承灾体单位或主管部门开展现场数据核实,确保风险普查工作的数据真实、准确、有效。
2021年10月13日,宜昌高新区自然灾风险普查办在南苑街办开展“风险普查 利国利民”为主题的普查宣传活动
数据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线”。为保障普查数据质量,宜昌市普查办不断加强组织领导、技术指导、分级负责、执纪问责四个方面工作。据悉,各级普查机构对普查工作中擅自调整、修改数据行为进行通报曝光,坚决抵制各种干预普查的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