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普查办:
贵州省普查办根据全省普查工作推进情况,认真总结提炼经验,拟制了《“十项措施”抓落实 “五项融合”防风险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贵州战法”初显成效》经验做法,现报告如下: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题、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的重要举措。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贵州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普办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以高度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省委书记谌贻琴、省长李炳军多次作出指示批示,李再勇常务副省长亲自安排部署,高位推动普查工作,省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周乐职统筹组织,周密部署,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充分运用大数据与普查工作深度融合、遵义市推进普查“五个三”等经验典型得到国普办郑国光主任充分肯定,先后在全国普查工作培训会、第十一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全国普查试点总结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贵州模式”,演绎了精准管用的“贵州战法”,为全国全面普查贡献了“贵州力量”。
一、聚力“十项措施”,风险普查“贵州模式”搭建成型
(一)搭建普查构架强保障。按照普查工作顶层构架、总体设计、任务分工要求,成立省、市、县、乡镇四级普查领导小组,组建省、市、县三级普查专班(普查办),同步成立省、市、县三级涉灾部门普查领导小组和专班,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协同推进、分工落实”模式组织实施,以各级普查办为中心整体推进,以行业部门为条块分工推进,达到“块”牵动压实“条”有效实施、“条”支撑推动“块”整体推进,实现全省普查整体工作协同推进。
(二)制定普查方案明方向。按照国普办安排部署,结合贵州实际,编制普查总体方案、实施方案和试点工作方案,梳理全省普查工作各项任务,明确各涉灾部门职能职责,细化省、市、县职责分工,列出时间表、画出路线图。配套编制普查数据成果汇交和质量审核办法、普查数据质检与核查方案等,明确开展灾害致灾、承载体、历史灾害等要素调查与质检核查方法,为全省普查指明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三)绘制普查战图追进度。以时间倒逼进度、以目标倒逼过程,绘制普查技术工作组作战图、普查技术解决周作战图和普查工作横道图,按月份制定省级行业部门普查任务清单表,明确普查重点、卡紧时间节点,以“图”抓进度、以“表”抓落实,实行一周一调度,按计划、按进度、按要求推动全省普查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四)制定普查制度保质量。制定督查检查、信息反馈等七项制度,建立行业部门分类分级普查成果质量体系,落实数据采集、汇交等技术规范,研究各阶段质量控制内容、技术方法、监督抽检办法,实行谁调查、谁负责的制度,开展专报、提示函同步督导,做到数据质量真实可靠完整可用,实现应急系统、公路灾害、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调查录入、审核、整改三同步,应急系统、四类承灾体、五种主要灾害数据检查闭环三同步。
(五)组建技术团队破难题。以8个行业部门联合组建的技术指导组为轴心,以2所专业院校4家第三方机构为轴线,聚集46名专家组建横向沟通协调、纵向督促指导专家团队,制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专家组管理办法、普查常见问题解答手册,有效解决数据采集与填报、数据统计与审核等技术问题,为全省普查工作提供强有力地技术支撑。
(六)建立问题台账补短板。制定普查问题“三台账一清单”(系统审核与调查问题台账、系统填报问题台账、驻点问题台账、系统已解决问题清单)制度,落实省、市、县、乡四级技术服务“横纵向”反馈与联络机制,统筹协调全省普查技术保障,及时梳理、汇总并解决普查工作中各类技术问题和系统问题,达到了普查问题不过夜的效果。
(七)组建普查队伍摸底数。建立谁指导谁负责、谁调查谁负责制度,实行省市级普查指导员包县、县级普查指导员包乡镇(街道)、乡镇级普查员包片区的包保责任制,采取“普查指导员+干部+志愿者”和“社区网格员+志愿者+大学生+技术支撑”模式开展调查,达到了地方政府主导、部门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参与的普查效果。
(八)强化普查培训提能力。借助贵州省联合应急宝等信息化平台和专家技术团队,采取一线培训、分级培训、定点培训等途径,开展普查管理人员、技术指导人员、基层普查员三类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普查人员技术水平,全面保障普查数据的真实性,为建立完备的风险基础数据库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九)深化普查宣传造氛围。紧扣“聚焦普查成果、突出贵州特色、策划宣传亮点”目标,制定普查工作宣传方案,建立部门和媒体宣传联动机制,开展普查宣传进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家庭“五进”活动,结合贵州特色制作动漫宣传片、宣传手册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认可,达到了电视有影有声、报纸有文有图、网络有言有字、户外有形有势的舆论氛围。
(十)强化经费支撑保运行。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试点地区普查补助经费5092万元和非试点地区补助经费3087万元已全额拨付到位,省财政厅批复全省综合评估区划经费4952.14万元。2021年7月9日,李再勇常务副省长组织召开省普查领导小组专题会议,明确省、市、县全面普查经费由省财政厅负总责协调、保障并支付到位,目前已落实非试点地区普查经费11185.692万元。
二、深化“五个融合”,风险普查“贵州防御”初显成效
(一)深化普查成果与应急管理深度融合。坚持“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推进应急大数据与风险普查深度融合,率先在全国应急系统实现 18 个部门 37 个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共用。结合自然灾害承灾体普查数据,推进普查成果与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深度融合,建立分地区、分类别数字化台账,完善应急资源数据库,提升辖区重点行业企业监管信息化水平,增强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耦合性事故防范能力。如:遵义市运用重点隐患普查数据,全面提升辖区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等重点行业潜在自然灾害隐患整治和信息监管化水平,源头上消除了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耦合性事故的发生;福泉市开展地灾隐患威胁区域核查,结合核查结果及时将新增隐患纳入台账管理,提前落实防范措施,通过巡排查,成功发现并化解道坪镇谷龙村徐家院组徐家院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目前该隐患治理项目达50%。
(二)深化普查成果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结合交通行业普查结果,建立《2021年至2023年普通国省道公路灾毁恢复重建三年计划项目库》,全面提高灾毁处治采集上报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如:G210满防线K2616+492-K2616+522段普查期间发现边坡沉降,并及时采集上报数据,现已纳入2022年灾毁处治计划。依托风险普查数据设置1-4级风险点,结合风险等级设置不同的监测程度,采取不同等级的管理措施,同时利用InSAR卫星对全省国省道范围进行全面监控,有效提高了自然灾害预防能力。
(三)深化普查成果与气象防御深度融合。将普查成果应用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通过气象暴雨灾害普查成果助力气象“三个叫应”,通过低温灾害普查成果保障农业发展,通过雷电灾害普查成果强化防雷建设,通过冰雹灾害普查成果优化人影作业布局。结合试点地区普查成果,编制遵义市、福泉市气象服务手册,为地方政府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四)深化普查成果与地质灾害深度融合。将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移交各县级人民政府,由当地人民政府结合实际采取应急避险措施,制定在发生不同规模地质灾害时应急处置方案,为灾后重建提供建设性依据。目前,试点地区已将普查成果纳入各地应急指挥平台,按“一点一档”建档立卡,并开展临灾应急避险及应急救援演练,为应急救援提供科学的避险转移、抢险救援力量调配、资源调度、社会力量参与等支撑。
(五)深化普查成果与森林防火深度融合。在已有野外火源台账的基础上,摸清林区散坟、工矿企业、庙宇、农事用火区等火源点底数,采集野外火源坐标点13万余个,建立护林员网格化巡护机制,实行火源点包保管控,实现高峰期和高火险时段火源点精准管控,有效减少火源点失管失控情况。如:遵义市在森林防火重要时期,利用野外火源点普查数据指导村居护林员、网格员开展巡查、管理和处置,实现野外火源点100%有效管控。
贵州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
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贵州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10月20日